博客

脚气复发: 还是“酱香型”的,怎么办?

脚气

脚气,俗称香港脚,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。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(即单脚)发生,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。水疱主要出现于趾腹和趾侧,最常见于三四趾间,足底亦可出现,为深在性小水疱,可逐渐融合成大疱。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,即边界清楚,可逐渐向外扩展。因病情发展或搔抓,可出现糜烂、渗液,甚或细菌感染,出现脓疱等。

双脚上的角质层为霉菌生长的营养物,在汗液的滋润下,细菌会成几何级的繁殖,从而让脚气防不胜防。此外,潮湿的环境也是导致脚气的原因之一。容易出脚汗的人更容易得脚气,建议在买鞋时要选择透气性较好的,且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勤换鞋,多晒鞋。

脚气分为四种类型,包括角化过度型、丘疹鳞屑型、水疱型和趾间糜烂型。

  1. 角化过度型:无水疱及脓疱,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、粗糙、无汗。
  2. 丘疹鳞屑型:足跖有明显的小片状脱屑,呈弧形或环状,附着于皮损的边缘。
  3. 水疱型:好发于脚趾间、足底中部及足侧缘。皮损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,疱壁较厚不易破,疱液较清亮,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,常伴有显著瘙痒。
  4. 趾间糜烂型:好发于足趾间,尤以第3、4趾和4、5趾间最常见,时间长时可累及所有趾间。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、浸渍发白,除去发白的上皮可见红色糜烂面,有少许渗液,患者常伴剧烈瘙痒。

得了脚气,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:

  1. 调理饮食:吃一些含维生素B的食物,如肉类、奶类、鱼类、新鲜的蔬菜与水果等,以调节植物神经,减少脚部出汗。
  2. 调整生活方式:保持脚部干燥透气的状态,避免穿不透气的鞋袜,多洗脚,勤换洗透气的鞋袜。
  3. 使用药物: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联苯苄唑乳膏、氯碘羟喹乳膏、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。

预防脚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  1. 保持足部干燥: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,潮湿的环境是真菌繁殖的最佳环境。因此,保持足部干燥是预防脚气的关键。要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,避免穿塑料鞋、皮鞋等不透气的鞋子。
  2. 勤换鞋袜:脚气容易在家庭和集体中传播,因此要勤换鞋袜,避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用品,如鞋袜、浴盆、脚盆等。
  3. 保持个人卫生:注意保持个人卫生,勤洗脚、勤换袜子,避免使用公共场所的毛巾、拖鞋等物品。
  4. 避免过度搔抓:脚气容易瘙痒,但过度搔抓会导致皮肤破损,容易感染细菌。因此,要避免过度搔抓,可以涂抹止痒药膏来缓解症状。
  5. 增强免疫力:增强自身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真菌感染,可以通过锻炼、饮食等方式来提高免疫力。

总之,预防脚气需要保持足部干燥、勤换鞋袜、注意个人卫生、避免过度搔抓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入手。

Related Posts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